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山西半數以上的煤炭產能實現智能化開採——

井下值班,“智慧大腦”來幫忙(在現場)

本報記者??馬睿姍

2025年04月23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馬蘭礦,井下來了一批“新同事”。

走進馬蘭礦智能控制中心,綜採准備隊技術副隊長丁超坐在智能綜採系統操作台前,輕按按鈕,百米之下的智能化採煤機隨即響應,前后滾筒飛轉,精准切割原煤,滾滾“烏金”便順著皮帶輸送到地面。

辦公室內,操作監控系統顯示出各個工作面的實時畫面,馬蘭礦採煤區區長郝以瑞輕滑鼠標滾輪,觀察著井下採煤的情況。“如果發現運煤的皮帶跑偏了,可以第一時間打電話通知井下人員解決。”郝以瑞說。

近年來,隨著煤礦智能化建設持續推進,智能綜採系統、智能巡檢機器人陸續上崗,成為與工人們配合默契的“值班搭子”。

技術與人工如何配合?

智能綜採系統作為遠程終端,如同整座煤礦的“智慧大腦”。傳統人工作業的部分操作流程被編寫成智能化程序,工人們發出指令,井下綜採工作面中的智能化採煤機便能進行“記憶割煤”,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採煤效率。

除了值守煤礦,智能化技術還當上了“安全員”。

距離馬蘭礦不遠的西山煤電屯蘭礦,AI預警平台成了礦井安全生產的一道“智慧防線”。

“嘀!”凌晨2點55分,屯蘭礦機電部外維隊隊員王建平的手機彈出一條報警提示,機房1號風機發出報警。他立即安排人員到現場查看,並及時進行處理。AI預警平台能實時監測設備運行情況和人員操作行為,並及時將監測信息推送給工作人員,確保設備隱患能夠被迅速排查。

智能化技術讓值守煤礦更加安全。

為避免挖煤時岩層塌方,做好支撐防護至關重要,要用多組液壓支架撐起工作面的頂板。丁超回憶,之前搭建液壓支架要靠兩名工人合力完成,頂板上還隨時可能掉落石塊,一不小心就會傷到工人。而現在,每個拉架裝有紅外傳感器,可遠程控制支架進行自動拉移,伸展的護臂會牢牢頂住前方煤壁,防止拉架過程中出現傷人事故。

值班更輕鬆,生產效率也更高。

依托智能技術,井下操作工變成了巡視員。“過去,我們1個工作面十幾個人都忙不過來﹔現在取消了夜班生產,人員也減少到8個人,但日產量沒有減少。智能技術解放了勞動力,生產時間由原來18小時縮短為12小時,生產效率提高了40%以上。”郝以瑞說。

採煤完成,怎麼把原煤“毫發無損”地送到選煤廠?

最后一步,離不開智能巡檢機器人的保駕護航。從礦井到達選煤廠,要經過一個1142米長的陡坡,智能巡檢機器人沿著軌道勻速前行,機器人內置數據採集分析攝像頭,可以檢查輸送機的運行情況,緊盯運輸的方向是否跑偏,是否有掉落的散煤﹔借助拾音器錄制和分析設備音頻,發現異常便能自動報警。此外,機器人的紅外熱視攝像頭還能模擬人的雙手,輕鬆探測到工人不易接觸到的設備部位的溫度。

與此同時,在調度指揮中心終端屏幕上,可以顯示出智能巡檢機器人一路的見聞。“它能代替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彌補人工巡查的盲區,減輕了人工勞動強度,讓它護送原煤運輸,我們很放心!”馬蘭礦機電部主任工程師郭天駿笑著說。

截至目前,馬蘭礦和屯蘭礦共建成16個智能綜採工作面。在山西,煤炭智能開採領跑全國,全省50%以上的煤炭產能實現智能化開採。

“隨著煤岩識別技術和井下定位系統的持續升級,真正實現無人化開採的那天離我們已不再遙遠。”郝以瑞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3日 04 版)

(責編:任佳暉、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