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甘肅金昌市依托專題培訓等方式,幫助年輕村干部快速成長

提升能力,解決鄉村發展難題(干部狀態新觀察·年輕干部基層路)

本報記者 宋朝軍

2025年08月06日08: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榆葉梅、芍藥、山茶花……在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新城子鎮,西灣村黨總支書記趙述棟和村民清點著新買的花。走出村民家,趙述棟又走上村道查看,一排排牆體彩繪、嶄新的路燈、田園圍欄次第排列,有的正在維護更新。

  看著越變越美的村子,趙述棟很是欣慰。5年前剛剛“走馬上任”時,趙述棟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水土不服”。

  熟悉村情、民情為啥還“水土不服”?

  趙述棟是土生土長的西灣村人,村民們都夸他踏實勤快。

  既然熟悉村情、民情,為什麼當上村干部還會“水土不服”?

  西灣村是新城子鎮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子,當時正值脫貧攻堅的關鍵期,村民對“熟人”的期待更大,身份轉變和能力焦慮碰到一起,讓趙述棟很不適應。翻新住房工程對他來說就是一場“大考”。

  當時,全村有130多戶村民居住在土坯房、磚房裡,雖然不是危房,但質量欠佳,居住條件也不太好。為此,結合縣委組織部為西灣村爭取的“紅色美麗村庄”項目建設,村裡決定先翻新這些民居。

  “娃,你真能保証拆了房子,會蓋新的嗎?”拆改工作即將開始時,原本簽下同意書的孫大爺又擔心起來。有類似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數,臨時打退堂鼓的、不配合的、理解不了政策的……一時間,趙述棟急得直撓頭。

  “我是你們看著長大的,叔,你相信我不?”趙述棟對著幾位村民拍胸脯。

  “我們信你,但房子住了幾十年,我們怕你顧不到,政策后面又變了。”村民的顧慮讓趙述棟陷入兩難。

  為盡快推進項目建設,當地組織縣鄉干部成立工作組,挨家挨戶走訪、慰問。工作組的到來,讓趙述棟有了底氣,他跟著縣鄉干部一起走村入戶,學到了不少務實管用的基層工作方法。

  如何應對身份轉變帶來的“陌生”?

  “我們總說,要站在鄉親們的立場上想問題,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一點也不簡單。”趙述棟說,自己從小在村裡生活,總覺得對鄉親們夠了解了,一上任就急於把100多戶翻修房子的“大事”往前推進,竟忽略了鄉親們對有關政策有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

  “對村情、民情熟悉是我的優勢,但形成路徑依賴,反倒會讓自己做事急於求成,離鄉親們越來越遠。”趙述棟的思路逐漸清晰,他把政策措施掰開了揉碎了,反復講給鄉親們聽。遇到拿不准的細節問題,就去請教組織部門和相關業務部門工作人員,有了村民和組織部門的支持,翻新舊房的工作順利開展。

  接下來的兩個月時間裡,干農活兒、嘮家常、燒柴做飯,趙述棟到孫大爺家的次數比回自己家的次數都多。“得考慮你們之后生活便利不便利的問題”“要是兒孫以后回來住,環境好一點,大家都舒服呀”“一戶折算下來,翻新能給補貼3萬塊錢呢,您自己掏不了多少錢”……經過趙述棟一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導,孫大爺終於鬆了口,成了村裡第一個拆掉老房子的人。

  趁熱打鐵。在組織部門指導下,趙述棟組織村民多次召開會議,把大家的疑惑、擔憂都記下來,能解答的當場解答,不能解答的趕緊協調,村民們陸續主動參與到翻新工程中。人手不夠時,趙述棟也幫著扛水泥、刮膩子、搬家具,大家都說:“咱村裡出來個能干娃,真不錯。”就這樣,2022年底,130多戶村民全部住進了翻新重蓋的磚混房。

  這幾天,趙述棟去孫大爺家入戶走訪時,發現孫大爺還添置了幾幅新挂畫,又種上了幾盆花。“住進新房,生活習慣也跟著改了,心情越來越好,當初幸好聽了你的話。”孫大爺高興地說。

  如何面對能力不足帶來的“焦慮”?

  西灣村地處祁連山北麓,海拔超過2400米,光照、溫度適宜,地形較為平坦,在天然冰雪融水滋養下,一直是高原夏菜的優質產區。但長期以來,因為蔬菜保存技術有限,村民們必須現收現賣,菜價總是被中間商牽著鼻子走。

  “有時候跟菜販子來回拉扯,最后收菜的價格也不是很高。一年辛苦種菜,卻賣不上好價錢,村民們又急又愁,我也很苦惱。”趙述棟說,要解決賣菜難題,村干部光靠情懷和熱情還不夠,需要“跳出去找辦法”。

  近年來,金昌組織部門以現任村黨組織書記和后備力量為重點,依托專題培訓、專家幫帶等方式,引導年輕村干部盡快融入環境、適應角色。“每年僅基層黨建、鄉村全面振興、基層治理等方面的專題培訓就有四五次,使村干部提升能力、多見世面,心裡不再慌,做事更穩當。”趙述棟多次參加省市縣各級組織部門組織的專題培訓,感觸很深。

  在甘肅榆中縣觀摩學習的過程中,他發現,當地高原夏菜產業成熟,蔬菜保存技術和銷售模式都很先進。學到經驗后,趙述棟與農技專家多次論証,又四處找企業洽談。2023年,通過招商引資,13座冷庫在村裡拔地而起。“冷庫佔地34畝,每座冷庫有6米高,大伙兒收的菜都能暫存在這兒。”趙述棟介紹,去年,小農戶種植的娃娃菜每畝地平均收益3200元,而與冷鏈儲藏企業合作后,每畝賣到了3800元。

  除了發展產業,在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方面,趙述棟同樣從培訓中收獲頗豐。在甘肅慶陽市學習時,他發現有些村干部把紅色文化融入農村文化建設中,全村凝聚力增強了,還帶火了文旅產業。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大沽政治部舊址就在我們村,村裡至今還保留著西路軍的宣傳標語,這些紅色資源怎樣才能用好?”趙述棟陷入思考。他走訪慶陽市多個村子,並多次到南梁干部學院,學習發展文旅,特別是開發文創產品的經驗。

  “回來后,我們也著手開發紅色旅游資源,現在大沽政治部舊址每年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趙述棟興奮地說,有關西路軍紅色文化的文創產品正在研發中,不久將推向市場。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6日 13 版)

(責編:任佳暉、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