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創新是場漫長的“馬拉鬆”(中國道路中國夢·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

麥曉明

2025年09月09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電,生活中須臾不可缺。我的工作,就是用現代科技維護龐大而復雜的電力系統,守護這“須臾不可缺”的光明。

  14年前,碩士畢業后,我入職南方電網。一到崗,就碰上了硬骨頭:大型無人機巡線科研攻關。巡檢用無人機,今天看來或許已不稀奇,但在那時還是個新事物。研發現代裝備,正是想將電力工人從重復、高危的作業中解放出來,提升巡檢的質量與效率。

  是挑戰,更是機遇。沒有路,就一點點探索。為了進行真實線路的飛行測試,我和同事們扎進深山大半年。有時候為了打通關鍵卡點,一晚上就要研讀上百頁資料,涉及直升機氣動、遙感測繪、自動控制等多個領域。就這樣,我們在一年時間內完成了山區、城區、跨海、跨江等真實線路的飛行測試。看著無人機第一次穩穩地沿著預定線路飛完全程,心中無限感慨:這片空白地帶我們終於闖進去了!

  把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不可能是拿來就用。電力系統高度復雜,每一個應用場景都有其特殊性。算法寫得再漂亮,也要經得起風霜雨雪、電磁干擾、地形變化的考驗。比如,為了讓機器人上高壓線干活,我們反復嘗試新算法,海量“投喂”照片,一張張標位置,用了兩年時間、經過幾千次調測,才有所突破。正是對“實用、好用、可靠”的堅持,促使技術創新走出實驗室,在實地驗証中走向成熟。

  以智能技術重塑電力運維,是一個從單點突破向全鏈升級的攻堅之旅。這不僅意味著工具和手段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對認知方式、組織流程乃至行業生態的重塑。起初,有老師傅質疑:“機器能干細活?出了問題誰負責?”我們清楚,技術的廣泛應用是為了讓人更多承擔需要判斷力、創造力和綜合能力的工作。

  技術沖擊帶來陣痛,但也激活了行業自我革新的內生動力。以老師傅的經驗賦能算法優化,讓智能系統輔助人類決策,如今,我們的“智慧軍團”導線作業可靠率可達99.995%,產品覆蓋廣東50多萬公裡線路、4000多座廠站,一年替代人工作業超500萬次,極大提升了電網可靠性。許多電力人也從“不敢用”“不願用”轉向“主動用”“創新用”。這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是技術與人相互塑造、共同進化的過程。

  創新,不止於實驗室裡的靈光一閃,更需要跑好從研發到應用的漫長“馬拉鬆”,不單看誰跑得快,還要看誰堅持得久。當前,我們正以電力具身智能技術賦能各類機器人。在第十五屆全運會場館,人形機器人成為安全員﹔在漆黑的電纜隧道裡,機器狗在巡檢﹔在城市街頭、光伏電站,搭載我們技術的設備越來越多。身處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時代,新產品、新技術、新場景的相互碰撞,意味著無限可能。誰能咬緊牙關,持續奔跑,誰就有望在智慧賽道上迎來撞線一刻。

  電是工業血脈、城市命脈。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進程中,充分發揮電力基礎性、驅動性和變革性的作用,唯有依靠創新。從懷揣研發夢的科研新兵,到攜團隊探索前沿科技的帶頭人,我深深體會到,創新沒有捷徑,踏踏實實邁好每一步,才能在這條道路上跑得更遠。

  (作者為南方電網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運檢事業部總經理,本報記者李縱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9日 05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