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

2025年09月09日08: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觀眾參觀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舉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圖片展。
  本報記者 樊 帆攝

  鄭律成在太行山。
  劍 峰供圖

  李佔瑞穿飛行服與父親的合影。
  李 晶供圖

  史迪威將軍(右一)與中國遠征軍將領在緬甸同古前線。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圖

  馬海德與妻子蘇菲。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圖

  2025年4月3日,社會各界人士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緬懷抗日航空英烈。
  泱 波攝(影像中國)

  8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14年浴血奮戰,徹底打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這一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國以及各國人民並肩戰斗取得的。中外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相互支援、並肩戰斗的故事,將被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所銘記。

  

  中國老兵李佔瑞:

  保家衛國是每個人的神聖使命

  本報記者  方  敏

  在河南鄭州市一處簡朴的居所裡,70歲的退休工人李雙慶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個精致的木匣子。盒蓋緩緩打開,映入眼帘的是一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這是我父親留下的。除了這枚紀念章,父親的其他遺物都捐給了博物館。”李雙慶的聲音有些哽咽,“父親說,這枚紀念章承載著國家和人民的認可,要我們世代珍藏。”

  李雙慶的父親李佔瑞是一名抗戰老兵。1943年,李佔瑞加入中美空軍混合大隊,成為一名轟炸機飛行員。“父親說,他們的B—25轟炸機是‘國際戰機’,每架飛機上,都有3名中國飛行員與2名美軍飛行員並肩作戰。”李雙慶回憶說:“父親會講英語,除了日常用語,還會很多戰術術語。”

  當年,李佔瑞和戰友們經過層層篩選,最終入選中美共同組建的“空中遠征軍”,並赴海外受訓。之后,李佔瑞駕駛戰機在印度、緬甸等地同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戰。炸橋梁、打坦克、擊落敵機……李佔瑞曾在一天內成功炸毀3座日軍重兵防守的橋梁。從1943年到抗戰勝利,李佔瑞同戰友一次次痛擊日寇。

  李佔瑞最驚心動魄的一次作戰,是與美軍飛行員一起在緬甸戰場執行關鍵轟炸任務。他們冒著日軍密集的高射炮火,駕駛戰機超低空突襲日軍重兵防守的大橋。防空炮火的彈片擊穿座艙,擊中李佔瑞的腳后跟,鮮血瞬間浸透了飛行靴。他強忍劇痛,繼續與戰友保持協同,一邊規避炮火,一邊調整航向,最終精准命中目標。隨著一聲巨響,橋梁被成功摧毀。

  “父親常說,保家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神聖使命。”李雙慶始終牢記父親的教誨。他曾在部隊服役,榮立三等功,后轉業到鄭州機務段,成為一名機車檢修工。李雙慶繼承了父親的優良作風,每天第一個到崗,最后一個離開。寒冬臘月裡,他時常趴在冰冷的鐵軌旁一干就是幾個小時,確保每一個螺栓都緊固到位。

  如今,李雙慶時常在鄭州機務段段史館講述抗戰故事。“父親說,抗戰的勝利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所有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共同勝利。他希望后人永遠銘記這段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李雙慶手捧紀念章,凝視著上面鐫刻的花紋說,“這枚紀念章見証的不僅是父親的功績,更是那段中美並肩作戰、共御外敵的光輝歷史。”

  (許偉參與採寫)

  

  美國將軍史迪威:

  對中國解放和進步事業給予積極支持

  本報記者  時元皓  陳尚文

  “在那場戰爭中,我們曾攜手並肩,為捍衛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犧牲。”約翰·伊斯特布魯克是史迪威將軍的外孫,在他看來,“銘記美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締結的友誼,有助於增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

  史迪威將軍一生5次來華,累計在中國生活12年之久。抗戰期間,他先后擔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副司令等,與中國軍民並肩作戰,為保証中國抗戰物資運輸、抗擊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要貢獻。2015年9月,史迪威將軍獲頒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外祖父深知,開辟一條陸上運輸線至關重要。”伊斯特布魯克翻著一本本老相冊回憶說。1942年,剛晉升為美國陸軍中將的史迪威將軍第五次來到中國。同年,日軍侵佔緬甸,切斷滇緬公路,妄圖使中國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1943年至1944年,史迪威將軍奉命指揮撤退至印度的中國軍隊入緬反擊日軍,為中印公路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1945年1月,中印公路全線開通。這條公路又被稱為“史迪威公路”,是抗戰后期連接中國與境外的唯一陸上物資運輸通道。

  史迪威將軍當時就認為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的未來,曾多次向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將“援華物資分配給中共軍隊裝備使用”,並推動美軍觀察組於1944年夏天分兩批飛抵延安。美軍觀察組與中共領導人及各抗日民主根據地民眾進行了廣泛接觸,為世界各國人民全面了解和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及其抗日武裝斗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拉開了中國共產黨與美國政府正式接觸和合作的序幕。

  2023年8月,習近平主席在給伊斯特布魯克的復信中表示,史迪威將軍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對中國解放和進步事業給予了積極支持,對中美人民友好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國人民對此不會忘記。

  伊斯特布魯克說,史迪威家族始終致力於增進美中人文交流,讓美中共同抗戰的歷史記憶不斷傳承。“中國人民對史迪威將軍的深情令我印象深刻,我們為能守護這份珍貴情誼而自豪。”他說。

  

  作曲家鄭律成:

  以《八路軍大合唱》鼓舞抗日軍民

  本報記者  陳尚文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這首雄渾大氣、氣勢磅礡的《八路軍進行曲》,自誕生以來激勵著一代代中國軍人不怕犧牲、奮勇向前。“好的旋律要表現時代的情感,唱出億萬人民的心聲。”在作曲家鄭律成之女鄭小提看來,這正是父親創作這首歌的精神內核所在。

  鄭律成,原名鄭富恩,1914年出生於朝鮮半島全羅南道光州(現韓國光州廣域市)。1933年,他來到中國投身抗日運動,同時學習音樂。“其間,父親經常參加左翼救國運動,認識到音樂作為革命斗爭武器的強大力量,也聽聞許多關於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長征的故事,內心深受觸動。”鄭小提說。

  1937年10月,鄭律成帶著一把小提琴、一把曼陀鈴和兩本世界名曲集,抵達革命聖地延安。他成為陝北公學第一期學員,后又進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一期學習,畢業后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宣傳科任音樂指導。鄭小提說:“父親對我講過那段生活,物質條件雖然艱苦,但延安城內充滿蓬勃朝氣,寶塔山下、延河水邊響徹嘹亮歌聲。邊區抗日軍民火熱的革命歲月,激蕩著父親的心,也激發著他的創作熱情。”

  1939年春,鄭律成找到好友、詩人公木,提議共同醞釀一部大合唱。兩位熱血沸騰的年輕人討論后決定,這部作品由8支歌曲組成,為的是謳歌英雄的八路軍。鄭小提回憶:“父親希望這部大合唱要唱出八路軍的精氣神:騎兵要寫出嗒嗒前進的馬蹄聲,炮兵要寫出隆隆震天的氣勢,進行曲要長短相間、韻律和諧……那時的音樂創作不比現在,連手風琴都沒有,父親只能邊哼唱邊打節拍,找塊石頭敲擊硬物或拍打雙腿,有時還會獨自深入山壑尋找靈感。”

  1939年冬,《八路軍大合唱》在延安中央大禮堂首演。嘹亮剛勁、充滿戰斗氣魄的旋律,迅速在抗日軍民間流傳,成為鼓舞士氣的精神號角。“特別是《八路軍進行曲》堅毅豪邁,一句‘向前!向前!向前’,生動詮釋了勇往直前的決心、無堅不摧的力量、勢不可擋的革命氣概。”鄭小提感慨。

  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八路軍進行曲》幾經更名,最終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2025年9月3日,軍樂團奏響《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在激昂的旋律中,受閱部隊接受檢閱。

  “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我內心涌起一股暖流。”鄭小提表示,很榮幸代表父親受邀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在和平年代,絕不畏懼、永遠向前,相信這種精神力量將繼續指引中國人民攻堅克難,開創國家更加美好的明天。”

  

  醫生馬海德:

  留在陝北投身中國革命事業

  本報記者  陳尚文

  “這是令人無比激動的一天!”作為為抗日戰爭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遺屬代表,原衛生部高級顧問馬海德醫生之子周幼馬受邀參加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雄師列陣,鐵流滾滾。“各種新型裝備亮相,給人極大震撼。孫子問我,如今中國有了一流的武器,世界會怎麼樣?我告訴他,會和平。”周幼馬笑著說,這是先輩們為之奮斗的事業,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給世界帶來的重要啟示。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1910年出生於美國,祖籍黎巴嫩,是第一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國人,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位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1933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后,他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在上海,馬海德結識了史沫特萊等進步人士,了解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並將自己的診所提供給中共地下黨員,作為聯絡和開會的場所。

  “父親說,是中國共產黨最早提出要堅決抗日。”周幼馬說,父親告訴他,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首次提出建立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這向世界宣示,中國共產黨要團結一切力量,抗擊日本侵略者。”

  1936年,受中共中央邀請,馬海德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抵達陝北蘇區訪問。其間,馬海德不僅為當地軍民提供醫療服務,還寫下“視察紅軍衛生工作的意見書”,就改善蘇區醫療衛生條件提出建議。當斯諾完成採訪任務准備離開時,馬海德選擇繼續留在陝北,投身中國革命事業。1937年2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

  馬海德先后參與籌建了陝甘寧邊區醫院、八路軍軍醫院等,還擔任八路軍總衛生部顧問,為數萬人次陝北軍民提供醫療服務。他全身心投入中國革命,不僅積極向群眾做抗日宣傳工作,還接待了美軍觀察組、援華醫療隊等國際支援力量。新中國成立后,馬海德加入中國國籍,作為衛生部高級顧問,為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父親剛入黨時,中共黨員隻有幾萬。抗戰勝利時,中共已有超百萬黨員。”周幼馬說,父親始終認為,真正的抗戰在敵后,敵后軍民不畏艱險,以地道戰、地雷戰等抗擊日軍,讓日本侵略者再難向前一步,“今天,我們更要銘記,正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獲得最廣大人民的支持,才有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9日 18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