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世界筑路史上的壯舉——60年前的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穿越世界屋脊的兩條公路,宛如潔白的哈達,將雪域高原與內地緊密連結在一起。
這是用鮮血和生命鋪筑的天路——全長4360公裡的公路沿線,長眠著為修路獻出生命的3000多位烈士。
這是助推雪域高原走出貧窮的康庄大道——60年來,川藏、青藏公路成為民族團結之路、文明進步之路、各族同胞共同發展之路。
鋪下的是道路,樹立的是豐碑。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有力部署下,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向世界屋脊的幸福大道越走越寬廣。
從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到拉薩貢嘎機場、青藏鐵路,如座座豐碑,將黨和政府及全國人民對西藏交通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親切關懷和有力支持,矗立在世界屋脊上
沐浴著高原的金色陽光,拉薩河畔的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熠熠生輝。碑文開首寫道:“建國之初,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增進民族團結,建設西南邊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當日,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給毛澤東和朱德發來電報,表示“擁護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期望西藏早日解放”。
毛澤東和朱德回復:“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必能滿足西藏人民的這個願望。”
但是,西藏與內地之間,隻有千百年來騾馬、牦牛踏出來的古道可走。
1950年1月2日,毛澤東給彭德懷、鄧小平等發去電報,要求“應當爭取於今年5月中旬開始向西藏進軍”。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協議在北京簽字。兩天后,毛澤東發出進軍西藏的訓令。針對進軍西藏最大的困難是交通和補給的實際,毛澤東號召進藏部隊“一面進軍、一面修路”。
朱德25日為進藏部隊發布《進軍西藏,鞏固國防》的命令:“不怕困難,不怕險阻,管你崇山峻嶺,雪山草地,我們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沒有人民解放軍通不過的道路。”
10多萬筑路大軍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臥冰雪,斗嚴寒,以簡陋的施工機具,在沒有路的青藏高原上,修通了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創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跡。
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中央政府咬牙籌措資金,川藏公路成為當時投入最大的一條公路。
兩條公路將通車拉薩的消息傳到中南海,毛澤東欣然題寫了“慶賀康藏青藏兩公路的通車,鞏固各族人民的團結,建設祖國”的賀詞。
1955年,國家撤銷了西康省的行政區劃,將其大部分地區劃入四川省,康藏公路從此被稱為川藏公路。
在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決策下,繼“兩路”通車后,雪域高原上又相繼打通了西藏連接雲南、新疆的國道主干線,修筑了區內省道和縣鄉公路,初步建立了西藏現代交通運輸體系。
歲月流逝,難以抹去深情關懷的印記。
早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鄧小平就領導了進軍西藏的各項工作,為進藏部隊確定了“政治重於軍事,補給重於戰斗”“必須解決補給之公路”的原則。
1983年夏,西藏自治區黨委向鄧小平匯報工作時,小平同志不僅談起青藏公路鋪設柏油路的情況,還對青藏鐵路建設作出指示。黨中央1980年、1984年相繼召開兩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從西藏實際出發,“國家直接投資項目、中央政府財政補貼、全國人民對口支援”西藏,形成了全方位支援西藏建設的新格局。
光陰荏苒,關懷依舊。
1990年7月,江澤民同志到西藏考察,對西藏交通建設作出明確指示:“公路運輸是西藏經濟的命脈,根據西藏目前的情況,交通運輸仍以公路運輸為主,積極發展航空運輸。在公路建設方面,重點要加強現有公路的整治、養護和管理,在保証通車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公路的等級。”
黨中央相繼召開了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中央確定的重點